《三国演义》中的一句话广为流传:“天下大势配资理财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”。从中国的历史来看,这种局面确实屡次出现,而农民起义往往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。
例如,秦国结束了战国的混战,但最终却因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而灭亡;汉朝则经历了三百多年的辉煌,但最终也被黄巾军起义摧毁了安定局面。到了唐朝末期,王仙芝与黄巢的草军也在起义中崛起,将曾经辉煌的大唐推向了灭亡的深渊,仿佛历史在轮回,令人唏嘘不已。
历史上,王仙芝和黄巢的名声并不好,尤其是黄巢军的残暴行径,更是让人对他们充满了恶名。黄巢的军队曾因“吃人”之事而臭名昭著,成为千百年来的诟病。然而,他的某个举动却无意间铲除了一个困扰中国近600年的旧制度,这又是怎么回事呢?
展开剩余81%公元835年,黄巢出生在山东曹县的一个贩盐世家,从小聪明伶俐。据说,五岁时他就能与祖父对诗,令父母欣喜不已,认为他是家族中的读书种子,未来有望在科举中一举成名。黄巢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,他不仅刻苦读书,还喜爱骑马射箭,练得一身好武艺。他尤其热衷兵书,尽管父母不支持他学武,但也没有明确反对。
黄巢的学业有成后,他信心满满地前往长安,梦想能一举成名,得到朝廷的赏识。然而,现实给了他沉重的一击。那时的朝廷昏庸无能,官员们争权夺利,而黄巢出身低微,最终科举落第,未能如愿实现“春风得意马蹄疾”的理想。他只能带着失落在长安城里彷徨,苦涩的酒水成了他独自安慰的良药。
黄巢并不甘心,他继续苦读,几次进京应考,但依旧屡次落第。最后,他决定放弃科举之路,并留下了一句流传千载的诗句:“冲天香阵透长安,满城尽带黄金甲”。他决心以另一种方式回到长安,并让自己的名字响彻这座古城,改变历史。
唐朝的朝廷在唐僖宗即位后,连年用兵,试图平定各地叛乱,却始终收效甚微,导致国家财政困窘,百姓困苦不堪。与此同时,天灾也频频降临,北方水灾,南方旱灾,河南、山东一带年年歉收,百姓流离失所,民生困苦。
此时,正是乱世的开始,缺少的只是那个站出来反抗的勇士。就像历史上的陈胜吴广一样,这一次站出来的人,正是王仙芝。
公元874年,王仙芝在河南长垣县起义,率领草民反抗唐朝的暴政,迅速攻占曹州等地,自号“草军”。黄巢看到机会,决定加入,他带着亲戚和同乡,迅速集结了一支队伍,加入了王仙芝的“草军”,这使得“草军”声势更大。由于黄巢文武双全,深得王仙芝的重用,很快成为了他的左膀右臂。
然而,朝廷派遣了多次大军来镇压起义,却始终未能消灭“草军”。随着时间推移,王仙芝和黄巢的名气越来越大,更多的民众加入了他们的队伍。朝廷尝试通过招安来化解这股叛乱,王仙芝一度动摇,但黄巢坚持拒绝招安。
这导致了两人之间的分歧,最终王仙芝被朝廷骗至黄梅,仓促反击失败,被杀。黄巢则在此时重新聚集队伍,继续战斗,并以“黄王”的名义反抗唐朝。
然而,黄巢军的势力逐渐衰退,在面临朝廷的围剿时,黄巢选择带领部队南下,经过四年辗转,黄巢终于卷土重来,攻占洛阳和长安,宣称建立“大齐”政权。虽然“大齐”仅存在四年,最终黄巢战败身亡,但他的起义却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。
在黄巢占领长安的期间,他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,尤其是针对当时的权贵和门阀世家。这个举动无意中铲除了一个已经存在近600年的制度——门阀世家制度。门阀世家指的是那些掌握知识和土地资源的大家族,他们深深扎根在帝国的文化和经济血脉中,垄断了政权的高位。即使朝廷更替,门阀世家依然能保持强大。
门阀制度的兴起,尤其是在魏晋时期,通过九品中正制让门阀占尽优势,魏晋南北朝期间,门阀家族几乎掌控了整个政权。隋朝和唐朝虽然采取了一些手段试图打破这种局面,例如通过科举制削弱门阀的势力,但最终到了唐朝的后期,门阀和节度使的联手,依然使得这种权力结构未曾根本改变。
黄巢的起义虽然最后失败配资理财,但他成功打破了长达六百年的门阀制度,使得这一顽疾在唐朝最终遭遇了重创。尽管黄巢未能改变唐朝的命运,但他对历史的贡献却不可小觑。
发布于:天津市百川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